董小莲:用“第三只眼”巡视丝路
聂风入魔额头现第三只眼-风云2 画面血腥 被指10岁以下儿童不宜观看
谢弘
“用第三只眼去观察这个世界”,对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浙江摄影师董小莲来说,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。她用镜头做“第三只眼”去感悟世界,发现美的景致、美的情感、美的风采,收获成功、收获喜悦、收获荣誉。
这些年来,董小莲在国内外各大影展影赛中屡获殊荣。作品《羞涩》获2014年第四届“金鹤杯”全国数码摄影大赛人像类银奖,组照《家园》》获2016第十八届艺术摄影大赛纪实类银奖,组照《煤矿工人》获2016年全球旅游摄影大赛面对面亚军;作品《远望》在2017第三届WMC全球数码巡回展中荣获金奖,作品《忆》获得2017上海国际“郎静山摄影艺术奖慈善摄影大赛”金牌奖。她曾入选2016年《大众摄影》十佳摄影师。2017年荣获第五届中华艺术摄影金马奖,应邀出席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行的颁奖典礼……
自从中国提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以来,董小莲将“第三只眼”瞄向了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与地区,收获了沉甸甸的硕果!
在缅甸,拾得诸多感动与领悟
2015年为了去缅甸拍摄,董小莲提前花大量时间做好详细的行摄攻略。但就在将要出发前,缅甸北部发生动乱,在缅甸期间的整个行程,安全可能无法得到保障。去还是不去,董小莲心里是忐忑的??悸橇撕芫茫故腔炒ё乓豢挪话驳男某龇⒘?。
然而踏上缅甸的土地,这种担心消逝殆尽。缅甸人与世无争的淳朴笑容深深地打动了她。这片被称为“佛教之国”的神圣土地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。董小莲骑上自行车,扛着相机,到佛塔上拍日出,在乌本桥边拍日落……她静静地欣赏,细细地体会雄伟的建筑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。游览于茵莱湖畔,一路行走一路拍摄,忘却那些烦尘俗事,享受那原本属于缅甸人的宁静。
对董小莲来说,在缅甸度过的时光,那油然而生的快樂,一路走来随手拾得的感悟,都是大大的收获。在路上遇见惊喜,遇见甜甜的笑容,遇见中缅友谊与合作的期盼,一直在她心头有暖暖的感觉。
缅甸之行是一次洗刷心灵之旅、感受睦邻友好之旅。董小莲在缅甸拍摄了大量的作品,其中一幅《水上人家》荣获2016亚美尼亚“环球世界”国际摄影展金牌奖。
在尼泊尔,带回人文景观联展作品
这些年,董小莲扛着相机,去过很多“一带一路”沿线不发达国家和地区。她觉得,贫穷国度的人,虽然物质匮乏,但是精神上的富有让她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重新审视机会。让她变得更有包容心和慈爱心,用女性的细腻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注入摄影创作中。
她先后三次赴尼泊尔进行创作采风。作为“一带一路”南亚沿线国家,尼泊尔世界级的自然风光、古老的建筑和当地独特的文化,都是摄影人热衷的摄影元素。就在董小莲第二次去尼泊尔的返程途中,尼泊尔发生了地震,这让她揪心不已。那段时间,董小莲一有空就会翻看在尼泊尔拍摄的照片,担心在尼泊尔认识的村民是否安好,默默为他们祈祷。因为摄影,她爱上这片注入情感去拍摄的土地,还有那里生活的人。
回忆起在尼泊尔的点点滴滴,董小莲充满深情。在这个美丽的国度,最触动人心的是孩子们的眼神。好奇、憧憬、茫然交织在一起,令人心疼。那里的孩子们并没有太多玩具。一个破旧的足球,几节废弃的火车车厢,几辆大人淘汰下来的自行车,甚至只是你追我跑的游戏,都能让当地的孩子沉浸在欢乐中。董小莲的心弦也被他们拨动,站在一旁,也不自觉地笑容满面,欣赏他们的简单纯粹,感叹他们干净明朗的笑容。看着镜头里的孩子们,总会让她想到自己学习摄影的初心———捕捉人世间的真善美。
她在尼泊尔拍摄的作品《同乐》,入选2015年中国摄影报“感动典藏”。画面中的人和环境,深深打动了她。浓郁的画面色彩,小朋友们生活的场景,既熟悉又充满异国情调,通过人和环境的结合,呈现出简单而纯朴的快乐生活,作品直达人的内心。
董小莲说,尼泊尔是中国友好国家,是旅游、人文拍摄的圣地。通过拍摄、展览这种形式的文化交流,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国度,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,为两国的经济合作尽一点绵薄之力,这是摄影人的责任,也是一种荣幸。
2016年5月,董小莲和她的摄影团队带着在尼泊尔拍摄的作品,在上海田子坊艺术中心举办了“尼泊尔人文摄影展”七人联展。这次展览,引起了摄影界的极大关注,社会上反响很好。通过影展和媒体传播,更多的人了解了尼泊尔的文化和老百姓的真实生活,了解了这个被称为“一带一路”上璀璨明珠的国度。2018年,董小莲将再次踏上这片土地,走进这个国家进行拍摄。
在新疆,收获蕴藏在戏剧性之中
在摄影的道路上,董小莲无疑是勇往直前的。然而,遇到的并不都是鲜花、掌声与喝彩。每一幅作品背后,董小莲付出的艰辛,也是许多人无法想象的。
2014年她去新疆拍摄转场。当时在拍摄现场,夕阳的余辉照射在羊群上,美轮美奂让人不忍离开。董小莲忘情地投入拍摄,没料到她的拍摄惹怒了当地的牧民。由于语言不通,牧民事先没有任何警告,骑着马飞奔过来抡起鞭子就抽打。董小莲本能地躲闪,一下子摔在地上,笨重的摄影器材砸在她肋骨上,痛得她无法站立。事后赶紧送医院治疗,庆幸的是肋骨没有断裂,但韧带组织严重受损。为了不影响团队拍摄进度,她忍着疼痛拍摄了10来天才回家休息、治疗。
事情的发展,总是那么出人意料并富有戏剧性。第二年,她和摄影团队再一次赴疆创作时,又碰到了当初那群牧民。这一次,她们请了当地的向导,了解当地的民族习俗,事先做了充分的沟通。牧民明白了她们的来意之后,十分配合摄影团队的拍摄。那个当初追赶她们的牧民拿出自己家的牛肉干特产送给董小莲品尝,用不熟练的普通话对她连连说:对不起,对不起。牧民请她喝了当地出产的格瓦斯。董小莲也送了一些文具给牧民的孩子。在辽阔的西疆土地上,蓝天白云下,他们合了影,冰释前嫌。
新疆是中国连接中亚、中东、非洲、欧洲的“一带一路”的通道与桥梁,前景十分广阔。董小莲用镜头纪录了那里的发展潜力与美好前景……
在路上,坚守初心关注人类命运与福祉
董小莲还去过其他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,也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参加摄影展览,用作品传播多元文化,促进人文融通,也获得过不少奖项。如,作品《沐浴》获第11届乌克兰关爱妇女国际摄影展金奖,作品《爷孙俩》获2017阿联酋迪拜摄影艺术国际展金牌奖,作品《晒年货》获得2017年德国DVF国际摄影三地巡回展金奖……
董小莲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、地区以及其他方面一系列、一幅幅高质量的摄影作品,都倾注了她的满腔热血与深情。如果没有那颗热爱摄影的初心,恐怕在摄影的道路上她不会坚持到现在。
董小莲与摄影结缘,还是小时候受她哥哥的影响。哥哥是位摄影发烧友,家里有专业设备,还有一间冲洗照片的暗房。出于好奇,小小年纪的董小莲一放学就会跑到暗房里看哥哥冲洗照片,偶尔也帮帮忙。对摄影艺术的好奇和探索,在那时候悄悄萌芽,而且这个爱好一直伴随着她成长。学校毕业后,她报名参加了温州大学摄影班,开始系统地接触摄影。但是,家人觉得女孩子还是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,摄影只能作为业余爱好。所以毕业不久的她考入银行,开始上班族生活。繁忙的工作,让她不得不离别了自己喜欢的摄影。
但是,隨着生活阅历的积累,年近不惑的她发觉自己对摄影的喜爱有增无减?!坝玫谌谎廴ス鄄煺飧鍪澜纭保远×此?,是喜爱并擅长的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,也是她看世界的最好媒介。于是,2013年她重新拿起了相机。在创作的同时,她不断提升自己的摄影理论知识,先后跟陈建强、陈瑞元、孙京涛等名师学习后期制作和专题摄影,每年都要参观国内外各种高规格的摄影展,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。
作为一个上班族,业余时间并不宽裕。董小莲都是在完成工作、安排好家事之余,利用难得的休假时间去采风、创作。她的创作偏好人文题材。她认为,不是每幅作品都要有独特的技巧,摄影作品想法大于器材,内容大于形式。要较完整地表现“人文”性质,需要在拍摄前花很多时间去多方研究、考察所拍摄的“人文”性质题材,思考所表现的、被摄体背后的社会意义。她希望能用镜头语言表达自己所思所想,表达内心的沉淀和感悟。董小莲很认同美国纪实摄影师黛安·阿勃丝说的一句话:用相机表达出人类心灵最底层的东西,启开原本在每人内心深处的本性。
这大概也是董小莲爱上摄影,从事摄影的初心吧。在这条路上,她坚守一颗初心,借助手中的相机,温情凝视生活,关注人类命运?!耙淮宦贰背槭鹿刂诙喙?、地区人民福祉,董小莲的“第三只眼”,当然不会离开这些地方的人文状况!
(责编 冯春富)